国企赋能型经济组织建设要点

一、“赋能型”总部的提出背景

 

目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已经到了重要阶段,加快总部职能转变是增强国有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一步棋。11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第八届中国企业论坛上提出,“用赋能经济组织替代管控型组织架构”,明确了国资国企总部职能转变的方向。

 

一方面,国有企业长期沿用的管控型模式存在管理层级多、责任不清等问题,决策传导链条过长导致指令层层衰减,同时基层经营主体自主决策空间受限,严重束缚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其对市场变化反应迟滞,创新需求难以释放。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变化对国企总部的能力建设提出挑战: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正在加速重塑,要求企业摒弃“内卷”式竞争思维,形成整体合力;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十五五”规划的核心方向,这要求国有企业要加快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产业提质升级需求,更是要求总部需要从传统行政监管定位向价值创造定位转型,通过精准赋能提高国有资本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地位。

 

因此,实现总部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是十五五时期国有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

 

二、赋能型总部的理论源流与核心内涵

 

赋能型总部的概念逻辑,可以追溯至现代管理学理论中的“赋能授权”理念,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者帕克·弗莱特首次提出权力共享、群体协作的核心理念,其本质内涵是“激活人的能动性、下放基层权力”,这为之后的组织管理理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管理思想基础。随着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赋能授权”理念逐渐从车间班组的一线生产制造层面,上升到集团总部的顶层管理设计层面,同时该理念与“分布式领导”“扁平化组织”等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以总部为中心的“组织赋能”模式,将赋能从对人的赋能逐步提升为组织赋能,这一演进脉络也为国企赋能型总部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政策层面来看,赋能型总部建设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列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自此国企改革从“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从机制设计上为建立赋能型总部创造了条件;“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着眼于国企改革治理能力的提升,明确了“优化集团总部职能、减少行政化干预”的具体要求,而后续启动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以“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明确总部需从行政管控转向价值创造。

 

从核心内涵来看,赋能型总部完成了国企总部角色的三个转变。一是从战略制定者转变为战略引导者。总部改变传统单向指令式的战略规划模式,而是通过解读政策、研判趋势和路径指引,帮助业务单元找准发展方向。二是从资源聚集者转变为资源服务者。改变以往资源向上集中的模式,主动将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精准配置到业务一线,实现国有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三是从创新管理者转变为创新赋能者。改变对创新活动层层审批、过度干预的做法,通过搭建平台、优化机制、包容试错,为基层创新提供土壤和环境。与侧重流程优化的服务型总部、聚焦收益提升的价值型总部相比,赋能型总部充分汲取二者的优点,既保留了服务型总部的服务保障功能,又吸取了价值型总部的效益导向特点。

 

三、国有企业如何构建赋能型总部

 

构建赋能型总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驱动、组织架构、资源基础、企业文化等四个方面切入,多角度、全方位驱动总部从“管理主体”向“价值载体”转变。

 

01、聚焦战略引领与顶层设计

 

赋能型总部要彻底转变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思维,总部只做“定战略、配资源、管风险、做服务”等职能,总部与企业之间通过明确权责清单,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管的要管住,该放的要放到位。例如重庆市国资委在改革中要求企业总部严格区分“战略管控型”与“战略+运营型”模式,并限定部门数量,推动总部从事务性审批向战略性引领转型。

 

02、着力组织瘦身与流程再造

 

以“精简、高效、协同”为目标推进总部架构优化,通过压缩管理层级、推行大部制整合实现“瘦身健体”;通过数字化赋能打破部门壁垒,围绕市场需求优化业务流程,将传统“串联审批”转为“并联办理”。例如中国中车集团通过优化审批体系,整合法务、财务、风控等环节实现线上通关,将海外项目投标周期从98天压缩至41天,显著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

 

03、优化资源配置与机制创新

 

构建战略资源靶向投入机制,推动资金、高层次人才、核心数据等优势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线业务单位倾斜;创新激励约束措施,推动项目跟投、专项创新激励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构建。例如重庆渝富控股集团通过整合重庆市科技创新投资和产业投资资源,形成了以“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04、注重文化重塑与能力建设

 

推动组织文化从“指令传导、层级管控”的传统模式向“开放协同、信任担当”的赋能文化转变。围绕战略规划、数字化治理、资本运营等现代企业管理模块,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强化总部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专业能力,通过创新机制(如无锡市国资委针对基金投资业务出台了专门的尽职免责办法,设置了最高50%的容亏率)激发全员活力,破除员工的创新顾虑,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四、总结与展望

 

国有企业赋能型总部建设,本质是以创造价值为特征的总部治理革新,旨在改变传统管控模式下层级壁垒、流程繁琐、活力不足的发展困境。当前,“十五五”即将开局起步,国有企业赋能型总部建设也绝非一劳永逸的工程,唯有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持续深化赋能转型,国有企业才能真正打造出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新国企,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咨 询 中 国 · 智 惠 四 海

全国统一业务电话:400-800-0139